病因分類
根據病因,可把腹瀉病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。鑒于腹瀉病絕大多數由感染導致,故通常所說的腹瀉病主要指感染性腹瀉。感染性腹瀉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,包括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和真菌。
1. 細菌性腹瀉
細菌性腹瀉又稱為細菌性胃腸炎。數十種細菌可導致腹瀉,不同種類致病菌導致腹瀉的臨床表現可相似,也可有所不同,例如有些主要以水樣便為主(如霍亂弧菌、產毒大腸埃希氏菌),有些可導致血樣便或黏液便(如志賀氏菌、沙門氏菌等)。大部分細菌性腹瀉是急性自限性的,但也可導致持續性腹瀉甚至是慢性腹瀉。
2. 病毒性腹瀉
病毒性腹瀉又稱為病毒性胃腸炎。病毒性腹瀉占急性感染性腹瀉的60%∽90%。病毒性腹瀉屬于急性疾病,主要以水樣便為主,有時可伴有上呼吸道癥狀和全身癥狀。
3. 其他病原體導致的腹瀉
腹瀉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,是當今全球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,是發展中國家嬰幼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,也是各國常見的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暴發、食物中毒及旅行者發病的主要原因。
分布特征
由于腹瀉病病因復雜,不同病原體導致的分布特征可有一定差異,但總的來說,經濟不發達的地區、社會衛生狀況差的地區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高發。
腹瀉病呈全球性分布,但總的來說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更多見,尤其是細菌性腹瀉。
全年可發病,但有明顯的季節性。例如細菌性腹瀉,尤其是腸桿菌科細菌和致病性弧菌導致的腹瀉,主要發生于春、夏和秋季;病毒性腹瀉多見于夏秋季,但某些病毒性腹瀉如輪狀病毒腹瀉,有明顯的秋季高峰。寄生蟲性腹瀉一般沒有明顯的季節性。
各年齡組均可發病,總的來說以5歲以下兒童高發。有些腹瀉也常見于成人,例如諾如病毒腹瀉。慢性腹瀉多見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如患有基礎性疾病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和老年人。
流行環境
1. 傳染源
病毒性腹瀉的傳染源主要是病原攜帶者和病人,細菌性腹瀉和寄生蟲性腹瀉多屬于人畜共患病,除人外,患病動物和受感染動物也可作為傳染源。此外,有些腹瀉病原體可以長期存在外界環境中,例如致病性弧菌、芽胞桿菌等,污染的水或食物可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是暴發。有些腹瀉的病原體是內源性的,例如,克雷伯氏菌、梭菌、白假絲酵母菌等可以存在健康人的腸道中,屬于機會致病菌,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或腸道菌群失調時導致腸道感染。
2. 傳播途徑
細菌性腹瀉主要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傳播,人-人或動物-人的間接接觸也可傳播本病。此外,細菌性腹瀉也可通過昆蟲(主要是蒼蠅和蟑螂)污染食物而傳播。
病毒性腹瀉除了通過飲用水、食物和接觸傳播外,呼吸道傳播也是主要的傳播途徑。也有母嬰傳播的報道,例如A組輪狀病毒感染,但是比較少見。
寄生蟲性腹瀉主要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傳播。真菌性腹瀉主要是內源性傳播。
3. 易感人群
人群對腹瀉病的各類病原體普遍易感。由于病原種類和型別多,病后免疫持續時間不長,人一生中甚至一年內可多次患腹瀉病。至今尚未發現腹瀉病易感性存在種族和性別差異,易感性主要與年齡及機體免疫力有關,有報道顯示某些特定的遺傳特征也是腹瀉病的易感因素。總的來說,5歲以下兒童易感性最高,尤其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。
內容來源:人民衛生出版社《分子流行病學和分子進化流行病學》
主 編:徐德忠
書 號:ISBN 978-7-117-29622-9